姓氏略考-冯姓-姓氏渊源
姓氏略考-冯姓-姓氏渊源
冯[馮、淜,读音作féng(ㄈㄥˊ),亦可读作píng(ㄆㄧㄥˊ)
一.姓氏用字:
[img][/img]
二.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西周初期佐政官吏冯相氏,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据典籍《周礼•春官•宗伯》记载:“冯相氏。冯,乗也。”
冯相,就是后世演展出来的左、右太宰(丞相),为二人:左相由姬姓的王族担当,主掌廷政、军事、以及天、地二府司;右相由忠心勤恳的异姓人承担,主掌一应国务,以及春、夏、秋、冬四府司。二相合称为“冯相”,共掌六司。
在冯相氏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冯相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冯氏、相氏,世代相传至今,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该支冯氏正确读音作píng(ㄆㄧㄥˊ),今读féng(ㄈㄥˊ)亦可。
第二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郑国大夫冯简子的封地冯邑,属于以先祖封邑名为氏。
春秋时期,除了有毕公高一脉冯氏外,郑国也是冯氏的一个重要发祥地。
据史籍《世本》的记载,春秋时期,郑国君主郑简公姬嘉执政时期(公元前565~前530年在位),执政上卿为冯简子,因封邑在冯邑(今河南荥阳东部)而得氏,其后裔子孙遂以先祖封邑名称为氏,世代相传至今。
郑国有一著名的执政上卿郑简子,本名公孙侨,字子产,又字子美,公元前?~前522年待考,他是郑穆公姬子蘭(公元前627~前606年在位)的孙子,与孔子同处一个历史时代。
郑简子以善断政事而名闻于各诸侯国,在他担任上卿期间,凡郑国与周边诸侯国之间的纵横往来、攻战联盟等大事,前后两代郑国君主郑简公、郑定公姬宁都要向他咨询。郑简子广纳贤士,集思广益,其判惭、决策无一不精当,深得郑国君主的赏识和国民的尊重。
为褒奖简子的政绩与贡献,郑简公以冯邑封予郑简子,郑简子得到封地冯邑后,遂号称“冯简子”。史书中称赞冯简子:“子产之从政,择能而使之。”
在冯简子的后裔子孙中,多有以先祖封邑名称、或先祖名号为姓氏者,称冯氏,世代相传至今,史称冯氏正宗。该支冯氏正确读音作féng(ㄈㄥˊ)。
一部分姬姓冯氏族人尊奉冯简子(郑简子、公孙侨、子产、子美)为得姓始祖。
第三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后裔毕万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为氏。
据史籍《元和姓纂》、《后汉书》等记载,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的后裔毕万,在西周时期的晋国为大夫,当时晋献公陆续功灭了许多小国,将其地分封给有功之臣,其中包括毕万的一支子孙被封于冯城,其后子孙以邑为姓氏,称冯氏,世代相传至今。史称冯氏正宗,是为河南冯氏。
周朝王室的远祖名叫弃,据说他的母亲是有邰氏的女儿,名为姜嫄。传说有一个冬天,姜嫄外出游玩,在荒野中看见一个巨大的脚印。出于好奇,姜嫄下意识地把自己的脚放在大脚印中踩踏了一下,想不到因此“身动如孕”,不久竟生下了一个男孩。姜嫄又羞又忿,惟恐这个孩子会带来不祥,于是就偷偷地把他抛弃于路口。但奇怪的是,在路上往来奔走的牛、马等牲畜看见这个孩子后,竟敬畏地全部跑开了,不敢践踏。姜嫄又把孩子放到山林之中想让野兽吃掉,可偏偏一向寂静无人的荒郊却人来人往。无奈之际,姜嫄又把孩子丢弃在河中的浮冰上,不料天上的飞鸟竟都纷纷降落,展开羽翼为他遮寒挡水。姜嫄认为这是上天的意志,就又把他抱回来抚养。因为这个孩子曾经被遗弃过,所以为他取名弃。弃就是有史记载的最早的周朝祖先,他在帝尧时期因为善于种植庄稼、发展农耕而名闻天下,百姓都向他学习耕作技术。作为对他的褒奖,帝舜在位期间,就分封弃在邰地,大家都尊称他为后稷,弃及其后代遂都拥有了姬姓。
后稷的继承人是姬不欪,他后因国家衰败而辞官隐居到边疆地区,其后代传到古公亶父时,古公亶父先后生有三子,长子太伯,次子虞仲,小儿子季历。季历生子姬昌,便是后来的周文王。
据传姬昌出生的时候有祥瑞呈现,古公很高兴地说:“我姬氏将来定当发达,大概希望就在这个姬昌身上吧。”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太伯、虞仲二兄弟猜测古公有让季历及其子姬昌来继承家业之意。为不使父亲为难,二人便一同离家出走,逃到远方.以便成全季历。
古公亶父去世后,季历以惟一继承人的身份袭沿家世;季历逝后,其子姬昌得立,即西伯侯。西伯姬昌继承了后稷、古公亶父、季历的仁政,为人厚道,礼贤下士,伯夷、叔齐、散宜生等一些有识之士纷纷前来投奔、归附,使得西伯的势力、影响日渐扩大。
西伯侯势力的增长,引起了商纣王的警觉,在崇侯虎的挑拨下,纣王把姬昌诱至国都,囚禁起来。据传,在此期间,他推演“易”之八卦为六十四卦,即后人所说的“周易”。西伯被囚后,他的部下、谋士很着急。为拯救他,他们四处寻找美女、骏马、珍玩等晋献于纣王,并买通其宠臣费仲四处活动,游说纣王。殷纣王本是酒色之徒,见送来这么多可心之物,早把往日的警惕、猜忌抛到九霄云外。他得意忘形地说:“单凭这些礼物中的任何一件,都足以抵销西伯的过失,何况竟有这么多呢!”于是下令赦免了姬昌,并授予他“代王征伐”的特权及信物,把军国大事全盘托付西伯,自顾享乐去了。趁此机会,姬昌率兵东征西讨,先后击败犬戎、密须、耆邗,彻底消灭了崇侯虎,并把崇侯虎的封地改称丰邑,将自己的统治中心由岐迁至丰地。姬昌逝世后,其太子姬发即位,便是后来的周武王。
公元前十世纪上半叶,周武王起兵伐纣,克商,纣王众叛亲离,不得不自焚于鹿台。《史记》中记载了周武王胜利后凯旋的情形时说,随同周武王同乘一辆车的有三人:“弟叔振铎奉陈常车,周公旦把大钺,毕公把小钺,以夹周武王。”这里所说的毕公,是周文王的第十五子姬高,他因追随周武王克商受封于“毕”地(今陕西长安),亦称“毕公高”。
周王朝建立后,毕公高及其后裔便以毕地为中心繁衍生息,逐渐因地为氏,号毕氏。作为姬姓贵族的一支,他们与周宗室关系密切,但伴随着分封制引起的不断分化,毕氏逐渐与周宗室疏远而成为独立的一支。毕氏封地中有一处地名曰冯邑,所以不排除毕氏中有部分成员因“支邑为姓”而改姓冯,但这只是一种揣测。事实上,此时冯氏并不明确,更不占主体,毕氏仍是这一支姬姓后裔的主姓。
毕公高的后代毕万是晋献公的荣臣,当时晋宫廷内部正围绕继承权展开激烈斗争。献公为转移矛盾,积极对外征伐。全国军队被分作两部,献公亲率上军,太子申生统下军。毕万受封右将军,随晋献公征战。晋军所向披靡,接连吞并了霍国、魏地、耿国。论功行赏,毕万受封于魏地。当时有一位叫作卜偃的算命人曾品评毕万说:毕氏的后代一定会兴旺发达的。万是个满数;魏也是大名,故一定前途无量。
毕万受封十一年后,晋献公死,久已存在的宫廷矛盾终于爆发。四位公子为争夺王位而混战,致使国力损耗,元气大伤。而毕万一族却日益繁荣,并以新地为氏,成为声名显赫的魏氏。
毕万的儿子名武,号魏武子,他一直忠心于亡命公子重耳。姬重耳在避祸逃亡时,魏武子义无反顾地一直跟随在他身边。后来姬重耳终于在秦国等诸侯的支持下归国继承大位,成为春秋霸主晋文公。魏武子则因功再封于魏地,位列大夫,显赫一时。
到魏武子的玄孙魏献子的时候,魏氏家族已与当时晋国的智氏、赵氏、韩氏、中行氏、范氏并称为“六卿”,把持了晋国大权。
周贞定王姬介十四年(公元前455年),智氏家族首领、晋国上卿智伯瑶向赵氏家族首领赵襄子要土地,赵襄子回绝道:“土地是上代留下来的产业,说什么也不送人。”智伯瑶大怒,马上命令韩、魏两家一起发兵攻打赵家。他自己率领中军,令韩氏家族的军队担任右路,魏氏家族的军队担任左路,三军人马直奔赵氏家族。
赵襄子自知寡不敌众,就带着赵家兵马退守晋阳(今山西太原)。很快,智伯瑶率领的三家联军就将晋阳城团团围住。赵襄子吩咐将士们坚决守城,不许交战。逢到三家兵士攻城的时候,城头上箭好像飞蝗似的落下来,使三家人马没法前进一步。就这样,晋阳城凭着弓箭死守了两年多,三家联军始终没能把它攻下来。
有一天,智伯瑶到城外察看地形,看到了晋阳城东北的那条晋水后想出了一个主意:晋水绕过晋阳城往下游流去,要是把晋水引到西南边来,晋阳城不就淹了吗?他就吩咐兵士在晋水旁边另外挖一条河,一直通到晋阳,又在上游筑起坝,拦住上游的水。这时候正赶上雨季,水坝上的水满了。智伯瑶命令兵士在水坝上挖开了个豁口。这样,大水就直冲晋阳,灌到城里去了。
晋阳城里的房子被淹了,老百姓不得不跑到房顶上去避难,灶头也被淹没在水里,人们不得不把锅挂起来做饭。可是,晋阳城的老百姓恨透了智伯瑶,宁可淹死,也不肯投降。
智伯瑶约韩康子、魏桓子一起去察看水势。他指着晋阳城得意地对他们两人说:“你们看,晋阳不是就快完了吗?早先我还以为晋水像城墙一样能拦住敌人,现在才知道大水也能灭掉一个国家呢。”
韩康子和魏桓子表面上顺从地答应,心里暗暗吃惊。原来魏家的封邑安邑(今山西夏县)、韩家的封邑平阳(今山西临汾)旁边都各有一条河道。智伯瑶的话正好提醒了他们,晋水既能淹晋阳,说不定哪一天安邑和平阳也会遭到晋阳同样的命运呢。
晋阳被大水淹了之后,城里的情况越来越困难了。赵襄子非常着急,对他的门客张孟谈说:“民心固然没变,可是要是水势再涨起来,全城也就保不住了。”
张孟谈说:“我看韩家和魏家把土地割让给智伯瑶,是不会心甘情愿的,我想办法找他们两家说说去。”当天晚上,赵襄子就派张孟谈偷偷地出城,先找到了韩康子,再找到魏桓子,约他们反过来一起攻打智伯瑶。韩、魏两家本来就在犹豫,经张孟谈一说,自然都同意了。
第二天夜里,过了三更,智伯瑶正在自己的营里睡着,猛然间听见一片喊杀的声音。他连忙从卧榻上爬起来,发现衣裳和被子全湿了,再定睛一看,军营里全是水。他开始还以为是堤坝决口,大水灌到自己营里来了,赶紧叫兵士们去抢修。但是不一会,水势越来越大,把智氏军营全淹了。智伯瑶正在惊慌不定,一霎时,四面八方响起了战鼓。赵、韩、魏三家的士兵驾着小船、木筏一齐冲杀过来,智氏的兵士被砍死的和淹死在水里的不计其数。
智伯瑶因此全军覆没,自己也被三家的人马逮住杀了。
赵、韩、魏三家灭了智家,不但把智伯瑶侵占两家的土地收了回来,连原来智氏家族的土地也由三家平分了。不久,他们又干脆把晋国的其他土地也瓜分了。就这样,魏献子之孙魏桓子魏驹与赵、韩两家一起完成了“三家分晋”。周威烈王姬午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正式册封三家为诸侯,这便是战国七雄中的魏国、赵国、韩国。
魏氏立国,毕万家族受益最大,毕万家族的魏长卿一支受封于原来冯简子的封邑冯城(今河南荥阳东部),在魏长卿及其后裔子孙中,多有以先祖封邑名称为姓氏者,改称冯氏,世代相传至今,亦史称冯氏正宗,是为河南冯氏。该支冯氏正确读音作féng(ㄈㄥˊ)。
有相当一部分姬姓冯氏族人尊奉姬毕万、魏长卿为得姓始祖。
第四个渊源:源于鲜卑族,出自南北朝时期鲜卑拓拔部拓拔•穆泰氏族,属于以先祖官职称号为氏。
拓拔•穆泰,是北魏太武帝拓拔•焘的裔孙。
北魏太和年初(公元477年),拓拔•穆泰被北魏孝文帝拓拔•宏(元宏)以功臣子孙,赐爵冯翌侯,后迁殿中尚书,进爵为公爵,之后派出为定州刺史(今河北定州)。
但拓拔•穆泰不愿意去定州,便伪称有病,要改去原来北魏王朝的旧都城恒州(今山西大同)。北魏孝文帝同意了,将原恒州刺史陆叡改派为定州刺史,之后再加晋拓拔•穆泰为宜都王。
据史籍《南齐书》中记载:后来,拓拔•穆泰与征北将军、恒州刺史、巨鹿公伏鹿孤•贺鹿浑等人属于保守势力,他们不满北魏孝文帝推行的汉化改革政策,总是多方阻挠,并计划在北魏太和二十年(公元496年)农历12月起兵,推翻北魏孝文帝,谋立北魏孝文帝的二叔平阳王拓拔•叡(后来的北魏文成帝元叡)。
不料,这位平阳王拓拔•叡尽管反对汉化改革政策,但真的要造反,却又怕得要死,当即将拓拔•穆泰、巨鹿公伏鹿孤•贺鹿浑的谋计秘密悄悄告诉了北魏孝文帝。因此拓拔•穆泰、伏鹿孤•贺鹿浑等人皆被北魏孝文帝派任城王拓拔•澄率兵予以诛杀,因叛事未实,因此没有波及这些人的后裔子孙,但撤消了宜都王之爵位。
在拓拔•穆泰的后裔子孙中,其长子拓拔•遂留接续冯翌侯之爵,后成为代郡穆氏的鼻祖;而在次子拓拔•觏的后裔子孙中,则有许多人以先祖官爵称号“冯翌侯”为姓氏者,汉化称冯翌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冯氏,逐渐融入汉族,世代相传至今,是为晋阳冯氏。该支冯氏正确读音作féng(ㄈㄥˊ)。
第五个渊源:源于蒙古族,出自明朝初期蒙古巴尔虎部嘎拉珠氏族,属于以氏族名称汉化为氏。
据史籍《八旗通志•烈女传》记载,
⑴.蒙古族盖珠氏,亦称嘎拉珠氏,源出蒙古巴尔虎部嘎拉珠氏族,蒙语为,后受蒙古准噶尔部葛尔丹汗的侵迫,遂向清康熙大帝求附,康熙大帝将其拢归于蒙古正白旗,在消灭了葛尔丹分裂势力后,将嘎拉珠氏族安置于新巴尔虎左旗(今内蒙古呼伦贝尔新巴尔虎左旗),改称盖珠氏。后有满族、鄂温克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Gaiju Hala。蒙古族、满族、鄂温克族盖珠氏,在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冯氏。其正确读音皆作féng(ㄈㄥˊ)。
⑵.蒙古族哈达努德氏,蒙语为,源出蒙古土默特土尔扈特部,清朝中叶以后所冠汉姓即为冯氏。
第六个渊源:源于满族,出自明朝时期女真诸部,属于汉化改姓以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满族富思库氏,满语为Fusuku Hala,汉义“喷壶”,世居墨洛古(今河北承德),后多冠汉姓为冯氏、富氏等。
⑵.满族乌苏氏,亦称吴苏哈里,源出金国时期东海女真温古孙部(吾古孙部、乌孙部),以部为氏,满语为Usun Hala,汉义“水”,世居乌苏(今吉林伊通)、瓦尔喀(今南自长白山、图们江以北,北自黑龙江下游乌扎拉地方以南,东海岸则自俄罗斯滨海地区南)、讷殷(今吉林抚松松花江上游流域)、长白山等地,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后多冠汉姓为乌氏、吴氏、苏氏、关氏、穆氏、戴氏、柏氏、武氏、常氏等。在乌苏氏家族中,有一著名的乌苏•季思哈,与兄弟乌苏•吉普喀达主动率族人从乌喇(今吉林永吉)归附于佟•努尔哈赤,佟•努尔哈赤当时大喜,授为满洲镶白旗骑都尉。后来在统一女真各部的战争中,乌苏•季思哈从征东海虎尔哈,功加世职一等轻车都尉,再征瓦尔喀,官擢吏部参政。在乌苏•季思哈的后裔子孙与族人中,有以先祖原居地瓦尔喀冯佳村为姓氏者,称冯佳氏,满语为Fenggiya Mugun,不知何故成为满族脱谱姓氏之一。在清朝晚期以后,满族冯佳氏一族多冠汉姓为冯氏。
满族冯氏正确读音皆作féng(ㄈㄥˊ)。
第七个渊源: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今藏族、苗族、傣族、土家族、白族、彝族、高山族、黎族、朝鲜族、布依族、鄂伦春族、维吾尔族、回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冯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汉、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诸朝中央政府实施的羁糜政策及推行的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冯氏,世代相传至今。详实情况,待本书笔者进一步考证之后,再予以补充刊载。
得姓始祖:冯简子(宋子产、公孙侨)、冯文孙(魏长卿)、拓拔•觏。
三.各支始祖:
四川梓潼、盘龙、元坝、绵阳游仙、江油冯氏世系:
一世祖:冯 攀,妻彭氏,约公元1628年
二世祖:冯觐宸,妻彭氏,约公元1658年
三世祖:冯荣华,妻张氏,约公元1705年
四世祖:冯 瑚,妻张氏,约公元1728年
五世祖:冯钟英:妻陈氏,约公元1771年
六世祖:冯学鸿,妻赵氏,约公元1806年
七世祖:冯郁文,妻陈氏、欧阳氏,约公元1828年
八世祖:冯天佑,妻王氏,约公元1871年
九世祖:冯心春,妻张氏,约公元1901年
十世祖:冯存烈:公元1930年12月6日~2004年9月30日
十一世:冯承麒:公元1949年~今
十二世:冯 建:公元1977年~今
……
其他各支始祖:
冯汝龙、冯勤俭文、冯缙文:宋朝居湖广鄂州,第七世孙勤俭文、缙文迁居虞邑四都永丰乡夏盍湖冯家山。
冯 敬:明弘治间自金坛迁居丹徒。
冯 盛:明成化中始由山东青州府寿光县纪壹社三户垛迁山西代州籍振武卫中左所。
冯安国、冯 棠:南宋初自安吉迁居台州临海勇泉乡,第五世棠,赘居佩居彭溪张氏子端方,元至正间隐居邑之柯溪。
冯节尼:元至正时迁居武进县十堡里,其地即五牧之余巷。
冯廷惠、冯义三:宋初自金陵徙居锡邑之菱岸,第十四世孙义三,明洪武间自无锡菱岸迁宜兴沉荡河西之属塘。
冯 端、冯寿二、冯思二:元朝居常熟虞山南麓之冯家浜,第三世寿二迁朱村,寿二之孙思仁赘于武进白氏,实为冯氏迁常州始祖。
冯 班:宋末有名福三者渡江来居常熟五渠,因世远不可考,谱断以成为一世祖,明末诗人冯班为总马桥第一支第七世,明末有名怀村者又自五渠迁于屈里。
冯天麟:清康熙间自句容迁崇城署西。
冯 政:原籍浙江钱塘,宦居南雄,南宋开禧元年与其子景迁居新会古朗甲底村,再迁南海之南畔村,第五世仪凤由南畔迁居桂洲,其子德仁、德义由桂洲迁大良,德仁居西为西厅房祖,德义居东,为东厅房祖,明景泰三年大良并入顺德,遂为顺德籍。
冯季拔:唐同光二年由江西丰城县铁树观迁湖南湘阴县上十都三甲洪源洞庭湖两虎岩。
冯有运、冯斗牛、冯斗祥、冯斗壁:元末自南昌府丰城县训上偕三子斗牛、斗祥、斗璧迁居湘潭,后与斗璧加原籍,斗牛、斗祥即开南北二派。
冯 臣:明初自慈溪迁鄞南乡后仓。
冯□□:宋光宗时由诸暨栎桥里迁居会稽雷门乡宁桑村。
冯尚一:冯氏先世本居金陵,南宋初来居诸暨,本支始迁一世祖尚一,元至正时自暨阳之官员领迁友泉乡之燕山。
冯 繁:青州人,为歙州刺史,敬宗进逝世于官,其季子定墓而后居,谱遂以定为迁歙一世祖。
[img][/img]
一.姓氏用字:
[img][/img]
二.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西周初期佐政官吏冯相氏,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据典籍《周礼•春官•宗伯》记载:“冯相氏。冯,乗也。”
冯相,就是后世演展出来的左、右太宰(丞相),为二人:左相由姬姓的王族担当,主掌廷政、军事、以及天、地二府司;右相由忠心勤恳的异姓人承担,主掌一应国务,以及春、夏、秋、冬四府司。二相合称为“冯相”,共掌六司。
在冯相氏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冯相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冯氏、相氏,世代相传至今,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该支冯氏正确读音作píng(ㄆㄧㄥˊ),今读féng(ㄈㄥˊ)亦可。
第二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郑国大夫冯简子的封地冯邑,属于以先祖封邑名为氏。
春秋时期,除了有毕公高一脉冯氏外,郑国也是冯氏的一个重要发祥地。
据史籍《世本》的记载,春秋时期,郑国君主郑简公姬嘉执政时期(公元前565~前530年在位),执政上卿为冯简子,因封邑在冯邑(今河南荥阳东部)而得氏,其后裔子孙遂以先祖封邑名称为氏,世代相传至今。
郑国有一著名的执政上卿郑简子,本名公孙侨,字子产,又字子美,公元前?~前522年待考,他是郑穆公姬子蘭(公元前627~前606年在位)的孙子,与孔子同处一个历史时代。
郑简子以善断政事而名闻于各诸侯国,在他担任上卿期间,凡郑国与周边诸侯国之间的纵横往来、攻战联盟等大事,前后两代郑国君主郑简公、郑定公姬宁都要向他咨询。郑简子广纳贤士,集思广益,其判惭、决策无一不精当,深得郑国君主的赏识和国民的尊重。
为褒奖简子的政绩与贡献,郑简公以冯邑封予郑简子,郑简子得到封地冯邑后,遂号称“冯简子”。史书中称赞冯简子:“子产之从政,择能而使之。”
在冯简子的后裔子孙中,多有以先祖封邑名称、或先祖名号为姓氏者,称冯氏,世代相传至今,史称冯氏正宗。该支冯氏正确读音作féng(ㄈㄥˊ)。
一部分姬姓冯氏族人尊奉冯简子(郑简子、公孙侨、子产、子美)为得姓始祖。
第三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后裔毕万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为氏。
据史籍《元和姓纂》、《后汉书》等记载,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的后裔毕万,在西周时期的晋国为大夫,当时晋献公陆续功灭了许多小国,将其地分封给有功之臣,其中包括毕万的一支子孙被封于冯城,其后子孙以邑为姓氏,称冯氏,世代相传至今。史称冯氏正宗,是为河南冯氏。
周朝王室的远祖名叫弃,据说他的母亲是有邰氏的女儿,名为姜嫄。传说有一个冬天,姜嫄外出游玩,在荒野中看见一个巨大的脚印。出于好奇,姜嫄下意识地把自己的脚放在大脚印中踩踏了一下,想不到因此“身动如孕”,不久竟生下了一个男孩。姜嫄又羞又忿,惟恐这个孩子会带来不祥,于是就偷偷地把他抛弃于路口。但奇怪的是,在路上往来奔走的牛、马等牲畜看见这个孩子后,竟敬畏地全部跑开了,不敢践踏。姜嫄又把孩子放到山林之中想让野兽吃掉,可偏偏一向寂静无人的荒郊却人来人往。无奈之际,姜嫄又把孩子丢弃在河中的浮冰上,不料天上的飞鸟竟都纷纷降落,展开羽翼为他遮寒挡水。姜嫄认为这是上天的意志,就又把他抱回来抚养。因为这个孩子曾经被遗弃过,所以为他取名弃。弃就是有史记载的最早的周朝祖先,他在帝尧时期因为善于种植庄稼、发展农耕而名闻天下,百姓都向他学习耕作技术。作为对他的褒奖,帝舜在位期间,就分封弃在邰地,大家都尊称他为后稷,弃及其后代遂都拥有了姬姓。
后稷的继承人是姬不欪,他后因国家衰败而辞官隐居到边疆地区,其后代传到古公亶父时,古公亶父先后生有三子,长子太伯,次子虞仲,小儿子季历。季历生子姬昌,便是后来的周文王。
据传姬昌出生的时候有祥瑞呈现,古公很高兴地说:“我姬氏将来定当发达,大概希望就在这个姬昌身上吧。”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太伯、虞仲二兄弟猜测古公有让季历及其子姬昌来继承家业之意。为不使父亲为难,二人便一同离家出走,逃到远方.以便成全季历。
古公亶父去世后,季历以惟一继承人的身份袭沿家世;季历逝后,其子姬昌得立,即西伯侯。西伯姬昌继承了后稷、古公亶父、季历的仁政,为人厚道,礼贤下士,伯夷、叔齐、散宜生等一些有识之士纷纷前来投奔、归附,使得西伯的势力、影响日渐扩大。
西伯侯势力的增长,引起了商纣王的警觉,在崇侯虎的挑拨下,纣王把姬昌诱至国都,囚禁起来。据传,在此期间,他推演“易”之八卦为六十四卦,即后人所说的“周易”。西伯被囚后,他的部下、谋士很着急。为拯救他,他们四处寻找美女、骏马、珍玩等晋献于纣王,并买通其宠臣费仲四处活动,游说纣王。殷纣王本是酒色之徒,见送来这么多可心之物,早把往日的警惕、猜忌抛到九霄云外。他得意忘形地说:“单凭这些礼物中的任何一件,都足以抵销西伯的过失,何况竟有这么多呢!”于是下令赦免了姬昌,并授予他“代王征伐”的特权及信物,把军国大事全盘托付西伯,自顾享乐去了。趁此机会,姬昌率兵东征西讨,先后击败犬戎、密须、耆邗,彻底消灭了崇侯虎,并把崇侯虎的封地改称丰邑,将自己的统治中心由岐迁至丰地。姬昌逝世后,其太子姬发即位,便是后来的周武王。
公元前十世纪上半叶,周武王起兵伐纣,克商,纣王众叛亲离,不得不自焚于鹿台。《史记》中记载了周武王胜利后凯旋的情形时说,随同周武王同乘一辆车的有三人:“弟叔振铎奉陈常车,周公旦把大钺,毕公把小钺,以夹周武王。”这里所说的毕公,是周文王的第十五子姬高,他因追随周武王克商受封于“毕”地(今陕西长安),亦称“毕公高”。
周王朝建立后,毕公高及其后裔便以毕地为中心繁衍生息,逐渐因地为氏,号毕氏。作为姬姓贵族的一支,他们与周宗室关系密切,但伴随着分封制引起的不断分化,毕氏逐渐与周宗室疏远而成为独立的一支。毕氏封地中有一处地名曰冯邑,所以不排除毕氏中有部分成员因“支邑为姓”而改姓冯,但这只是一种揣测。事实上,此时冯氏并不明确,更不占主体,毕氏仍是这一支姬姓后裔的主姓。
毕公高的后代毕万是晋献公的荣臣,当时晋宫廷内部正围绕继承权展开激烈斗争。献公为转移矛盾,积极对外征伐。全国军队被分作两部,献公亲率上军,太子申生统下军。毕万受封右将军,随晋献公征战。晋军所向披靡,接连吞并了霍国、魏地、耿国。论功行赏,毕万受封于魏地。当时有一位叫作卜偃的算命人曾品评毕万说:毕氏的后代一定会兴旺发达的。万是个满数;魏也是大名,故一定前途无量。
毕万受封十一年后,晋献公死,久已存在的宫廷矛盾终于爆发。四位公子为争夺王位而混战,致使国力损耗,元气大伤。而毕万一族却日益繁荣,并以新地为氏,成为声名显赫的魏氏。
毕万的儿子名武,号魏武子,他一直忠心于亡命公子重耳。姬重耳在避祸逃亡时,魏武子义无反顾地一直跟随在他身边。后来姬重耳终于在秦国等诸侯的支持下归国继承大位,成为春秋霸主晋文公。魏武子则因功再封于魏地,位列大夫,显赫一时。
到魏武子的玄孙魏献子的时候,魏氏家族已与当时晋国的智氏、赵氏、韩氏、中行氏、范氏并称为“六卿”,把持了晋国大权。
周贞定王姬介十四年(公元前455年),智氏家族首领、晋国上卿智伯瑶向赵氏家族首领赵襄子要土地,赵襄子回绝道:“土地是上代留下来的产业,说什么也不送人。”智伯瑶大怒,马上命令韩、魏两家一起发兵攻打赵家。他自己率领中军,令韩氏家族的军队担任右路,魏氏家族的军队担任左路,三军人马直奔赵氏家族。
赵襄子自知寡不敌众,就带着赵家兵马退守晋阳(今山西太原)。很快,智伯瑶率领的三家联军就将晋阳城团团围住。赵襄子吩咐将士们坚决守城,不许交战。逢到三家兵士攻城的时候,城头上箭好像飞蝗似的落下来,使三家人马没法前进一步。就这样,晋阳城凭着弓箭死守了两年多,三家联军始终没能把它攻下来。
有一天,智伯瑶到城外察看地形,看到了晋阳城东北的那条晋水后想出了一个主意:晋水绕过晋阳城往下游流去,要是把晋水引到西南边来,晋阳城不就淹了吗?他就吩咐兵士在晋水旁边另外挖一条河,一直通到晋阳,又在上游筑起坝,拦住上游的水。这时候正赶上雨季,水坝上的水满了。智伯瑶命令兵士在水坝上挖开了个豁口。这样,大水就直冲晋阳,灌到城里去了。
晋阳城里的房子被淹了,老百姓不得不跑到房顶上去避难,灶头也被淹没在水里,人们不得不把锅挂起来做饭。可是,晋阳城的老百姓恨透了智伯瑶,宁可淹死,也不肯投降。
智伯瑶约韩康子、魏桓子一起去察看水势。他指着晋阳城得意地对他们两人说:“你们看,晋阳不是就快完了吗?早先我还以为晋水像城墙一样能拦住敌人,现在才知道大水也能灭掉一个国家呢。”
韩康子和魏桓子表面上顺从地答应,心里暗暗吃惊。原来魏家的封邑安邑(今山西夏县)、韩家的封邑平阳(今山西临汾)旁边都各有一条河道。智伯瑶的话正好提醒了他们,晋水既能淹晋阳,说不定哪一天安邑和平阳也会遭到晋阳同样的命运呢。
晋阳被大水淹了之后,城里的情况越来越困难了。赵襄子非常着急,对他的门客张孟谈说:“民心固然没变,可是要是水势再涨起来,全城也就保不住了。”
张孟谈说:“我看韩家和魏家把土地割让给智伯瑶,是不会心甘情愿的,我想办法找他们两家说说去。”当天晚上,赵襄子就派张孟谈偷偷地出城,先找到了韩康子,再找到魏桓子,约他们反过来一起攻打智伯瑶。韩、魏两家本来就在犹豫,经张孟谈一说,自然都同意了。
第二天夜里,过了三更,智伯瑶正在自己的营里睡着,猛然间听见一片喊杀的声音。他连忙从卧榻上爬起来,发现衣裳和被子全湿了,再定睛一看,军营里全是水。他开始还以为是堤坝决口,大水灌到自己营里来了,赶紧叫兵士们去抢修。但是不一会,水势越来越大,把智氏军营全淹了。智伯瑶正在惊慌不定,一霎时,四面八方响起了战鼓。赵、韩、魏三家的士兵驾着小船、木筏一齐冲杀过来,智氏的兵士被砍死的和淹死在水里的不计其数。
智伯瑶因此全军覆没,自己也被三家的人马逮住杀了。
赵、韩、魏三家灭了智家,不但把智伯瑶侵占两家的土地收了回来,连原来智氏家族的土地也由三家平分了。不久,他们又干脆把晋国的其他土地也瓜分了。就这样,魏献子之孙魏桓子魏驹与赵、韩两家一起完成了“三家分晋”。周威烈王姬午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正式册封三家为诸侯,这便是战国七雄中的魏国、赵国、韩国。
魏氏立国,毕万家族受益最大,毕万家族的魏长卿一支受封于原来冯简子的封邑冯城(今河南荥阳东部),在魏长卿及其后裔子孙中,多有以先祖封邑名称为姓氏者,改称冯氏,世代相传至今,亦史称冯氏正宗,是为河南冯氏。该支冯氏正确读音作féng(ㄈㄥˊ)。
有相当一部分姬姓冯氏族人尊奉姬毕万、魏长卿为得姓始祖。
第四个渊源:源于鲜卑族,出自南北朝时期鲜卑拓拔部拓拔•穆泰氏族,属于以先祖官职称号为氏。
拓拔•穆泰,是北魏太武帝拓拔•焘的裔孙。
北魏太和年初(公元477年),拓拔•穆泰被北魏孝文帝拓拔•宏(元宏)以功臣子孙,赐爵冯翌侯,后迁殿中尚书,进爵为公爵,之后派出为定州刺史(今河北定州)。
但拓拔•穆泰不愿意去定州,便伪称有病,要改去原来北魏王朝的旧都城恒州(今山西大同)。北魏孝文帝同意了,将原恒州刺史陆叡改派为定州刺史,之后再加晋拓拔•穆泰为宜都王。
据史籍《南齐书》中记载:后来,拓拔•穆泰与征北将军、恒州刺史、巨鹿公伏鹿孤•贺鹿浑等人属于保守势力,他们不满北魏孝文帝推行的汉化改革政策,总是多方阻挠,并计划在北魏太和二十年(公元496年)农历12月起兵,推翻北魏孝文帝,谋立北魏孝文帝的二叔平阳王拓拔•叡(后来的北魏文成帝元叡)。
不料,这位平阳王拓拔•叡尽管反对汉化改革政策,但真的要造反,却又怕得要死,当即将拓拔•穆泰、巨鹿公伏鹿孤•贺鹿浑的谋计秘密悄悄告诉了北魏孝文帝。因此拓拔•穆泰、伏鹿孤•贺鹿浑等人皆被北魏孝文帝派任城王拓拔•澄率兵予以诛杀,因叛事未实,因此没有波及这些人的后裔子孙,但撤消了宜都王之爵位。
在拓拔•穆泰的后裔子孙中,其长子拓拔•遂留接续冯翌侯之爵,后成为代郡穆氏的鼻祖;而在次子拓拔•觏的后裔子孙中,则有许多人以先祖官爵称号“冯翌侯”为姓氏者,汉化称冯翌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冯氏,逐渐融入汉族,世代相传至今,是为晋阳冯氏。该支冯氏正确读音作féng(ㄈㄥˊ)。
第五个渊源:源于蒙古族,出自明朝初期蒙古巴尔虎部嘎拉珠氏族,属于以氏族名称汉化为氏。
据史籍《八旗通志•烈女传》记载,
⑴.蒙古族盖珠氏,亦称嘎拉珠氏,源出蒙古巴尔虎部嘎拉珠氏族,蒙语为,后受蒙古准噶尔部葛尔丹汗的侵迫,遂向清康熙大帝求附,康熙大帝将其拢归于蒙古正白旗,在消灭了葛尔丹分裂势力后,将嘎拉珠氏族安置于新巴尔虎左旗(今内蒙古呼伦贝尔新巴尔虎左旗),改称盖珠氏。后有满族、鄂温克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Gaiju Hala。蒙古族、满族、鄂温克族盖珠氏,在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冯氏。其正确读音皆作féng(ㄈㄥˊ)。
⑵.蒙古族哈达努德氏,蒙语为,源出蒙古土默特土尔扈特部,清朝中叶以后所冠汉姓即为冯氏。
第六个渊源:源于满族,出自明朝时期女真诸部,属于汉化改姓以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满族富思库氏,满语为Fusuku Hala,汉义“喷壶”,世居墨洛古(今河北承德),后多冠汉姓为冯氏、富氏等。
⑵.满族乌苏氏,亦称吴苏哈里,源出金国时期东海女真温古孙部(吾古孙部、乌孙部),以部为氏,满语为Usun Hala,汉义“水”,世居乌苏(今吉林伊通)、瓦尔喀(今南自长白山、图们江以北,北自黑龙江下游乌扎拉地方以南,东海岸则自俄罗斯滨海地区南)、讷殷(今吉林抚松松花江上游流域)、长白山等地,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后多冠汉姓为乌氏、吴氏、苏氏、关氏、穆氏、戴氏、柏氏、武氏、常氏等。在乌苏氏家族中,有一著名的乌苏•季思哈,与兄弟乌苏•吉普喀达主动率族人从乌喇(今吉林永吉)归附于佟•努尔哈赤,佟•努尔哈赤当时大喜,授为满洲镶白旗骑都尉。后来在统一女真各部的战争中,乌苏•季思哈从征东海虎尔哈,功加世职一等轻车都尉,再征瓦尔喀,官擢吏部参政。在乌苏•季思哈的后裔子孙与族人中,有以先祖原居地瓦尔喀冯佳村为姓氏者,称冯佳氏,满语为Fenggiya Mugun,不知何故成为满族脱谱姓氏之一。在清朝晚期以后,满族冯佳氏一族多冠汉姓为冯氏。
满族冯氏正确读音皆作féng(ㄈㄥˊ)。
第七个渊源: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今藏族、苗族、傣族、土家族、白族、彝族、高山族、黎族、朝鲜族、布依族、鄂伦春族、维吾尔族、回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冯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汉、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诸朝中央政府实施的羁糜政策及推行的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冯氏,世代相传至今。详实情况,待本书笔者进一步考证之后,再予以补充刊载。
得姓始祖:冯简子(宋子产、公孙侨)、冯文孙(魏长卿)、拓拔•觏。
三.各支始祖:
四川梓潼、盘龙、元坝、绵阳游仙、江油冯氏世系:
一世祖:冯 攀,妻彭氏,约公元1628年
二世祖:冯觐宸,妻彭氏,约公元1658年
三世祖:冯荣华,妻张氏,约公元1705年
四世祖:冯 瑚,妻张氏,约公元1728年
五世祖:冯钟英:妻陈氏,约公元1771年
六世祖:冯学鸿,妻赵氏,约公元1806年
七世祖:冯郁文,妻陈氏、欧阳氏,约公元1828年
八世祖:冯天佑,妻王氏,约公元1871年
九世祖:冯心春,妻张氏,约公元1901年
十世祖:冯存烈:公元1930年12月6日~2004年9月30日
十一世:冯承麒:公元1949年~今
十二世:冯 建:公元1977年~今
……
其他各支始祖:
冯汝龙、冯勤俭文、冯缙文:宋朝居湖广鄂州,第七世孙勤俭文、缙文迁居虞邑四都永丰乡夏盍湖冯家山。
冯 敬:明弘治间自金坛迁居丹徒。
冯 盛:明成化中始由山东青州府寿光县纪壹社三户垛迁山西代州籍振武卫中左所。
冯安国、冯 棠:南宋初自安吉迁居台州临海勇泉乡,第五世棠,赘居佩居彭溪张氏子端方,元至正间隐居邑之柯溪。
冯节尼:元至正时迁居武进县十堡里,其地即五牧之余巷。
冯廷惠、冯义三:宋初自金陵徙居锡邑之菱岸,第十四世孙义三,明洪武间自无锡菱岸迁宜兴沉荡河西之属塘。
冯 端、冯寿二、冯思二:元朝居常熟虞山南麓之冯家浜,第三世寿二迁朱村,寿二之孙思仁赘于武进白氏,实为冯氏迁常州始祖。
冯 班:宋末有名福三者渡江来居常熟五渠,因世远不可考,谱断以成为一世祖,明末诗人冯班为总马桥第一支第七世,明末有名怀村者又自五渠迁于屈里。
冯天麟:清康熙间自句容迁崇城署西。
冯 政:原籍浙江钱塘,宦居南雄,南宋开禧元年与其子景迁居新会古朗甲底村,再迁南海之南畔村,第五世仪凤由南畔迁居桂洲,其子德仁、德义由桂洲迁大良,德仁居西为西厅房祖,德义居东,为东厅房祖,明景泰三年大良并入顺德,遂为顺德籍。
冯季拔:唐同光二年由江西丰城县铁树观迁湖南湘阴县上十都三甲洪源洞庭湖两虎岩。
冯有运、冯斗牛、冯斗祥、冯斗壁:元末自南昌府丰城县训上偕三子斗牛、斗祥、斗璧迁居湘潭,后与斗璧加原籍,斗牛、斗祥即开南北二派。
冯 臣:明初自慈溪迁鄞南乡后仓。
冯□□:宋光宗时由诸暨栎桥里迁居会稽雷门乡宁桑村。
冯尚一:冯氏先世本居金陵,南宋初来居诸暨,本支始迁一世祖尚一,元至正时自暨阳之官员领迁友泉乡之燕山。
冯 繁:青州人,为歙州刺史,敬宗进逝世于官,其季子定墓而后居,谱遂以定为迁歙一世祖。
[img][/img]
您在这个论坛的权限:
您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
5/15/2012, 00:33 由 fyn2525
» 凌@淳八字备查@@@@@@@@@
5/14/2012, 01:05 由 fyn2525
» 刘@舒八字备查@@@@@@@@@@@@
5/14/2012, 01:01 由 fyn2525
» 亲戚朋友八字华备查@@@@@@@@@@@@
5/6/2012, 15:36 由 fyn2525
» 世界之大,无奇不有.....................
5/5/2012, 00:40 由 fyn2525
» 表兄夫妇八字备查@@@@@@@@@@@@@@@@
5/2/2012, 14:27 由 fyn2525
» 外甥苏@@YI八字备查@@@@
4/26/2012, 21:49 由 fyn2525
» 同学李@雄八字备查@@@@@@
4/25/2012, 22:12 由 fyn2525
» 原重庆司法局长文强八字
4/13/2012, 01:35 由 师傅仔